众所周知,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与此同时,早春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场“倒春寒”很可能让心脑血管受到严峻考验。眼下正值初春之际,气温多变、忽冷忽热,人体体温调节能力及血管弹性降低,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如何在这个时期护好心脑血管,防住中风的发生风险?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医名家云课堂”系列活动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健康管理中心张先慧主任,为大家讲讲,初春如何护好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是健康的“根”
人体就像一棵大树,血管如同根系,它们保持年轻,人才能永葆活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尤以发病急骤的中风最多。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5名死亡者中至少1人源于中风;因中风死亡的居民人数157万,约占当年全球中风总死亡人数的1/3。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我国是全球中风终生风险最高的国家,中风也是造成我国早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
中风是中医病名,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种。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内风属内伤病证,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卒中等。
中医认为,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西医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中风发病突然,是其病理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名方可护心脑
中医认为,中风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忧思悲恐,情绪紧张是中风的原因,情志所伤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怒伤肝,使肝阳暴动,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诱发中风。
第二,中风的原因还包括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为猛烈。
第三,如果经常劳累过度,便会诱发中风。正所谓“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中风也可因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气血过度消耗。
第四,中风的原因与气候也息息相关,初春忽冷忽热的季节,也会刺激血管收缩。
调理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常常采用“清肝泻火,息风潜阳”“清热化痰,通腑泻浊”“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等方法。
中医古方剂牛黄清心丸,是历久不衰的效验名方,这一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在对该方进行加减化裁后定为清宫秘方,经过200多年临床应用,该方不断得到改进,现代常被医生用于治疗眩晕、中风先兆、卒中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
掌握七个信号防微杜渐
中风虽来势凶猛,但突袭身体前也有征兆可循,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病史的人群更要警惕,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1.一过性黑蒙。即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但数秒钟后又能恢复。
2.短暂性视力障碍。即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阵发性发作。
3.扭头时手麻或下肢失去张力而跌倒。这是因为转头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了狭窄的结果。这一现象足以告诫人们,中风可随时发生。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出现一过性偏瘫或单瘫,可能伴有失语,但持续时间短,多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这表明已经有轻度中风。
5.老年人血压波动剧烈或激增,头痛头晕耳鸣加重,精神紧张或神疲嗜睡等症状,这表示有可能发生出血性中风,CT检查可确诊。
6.高血压患者如出现眩晕,其中风的发生率要比未出现眩晕者高16倍。所谓眩晕,即头昏眼花,感觉自身和周围物体在旋转。
7.频繁哈欠或出现说话不利索或握力减弱,也是脑中风信号。
事实上,无论中西医,都将心脑血管病称为生活方式病。因此,在防微杜渐、规范合理使用药物干预的同时,自身生活方式也要做相应调整。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勤于锻炼、放平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