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防治知识 >> 正文

干咳、皮肤干还乏力?或是秋燥作祟!这些解秋燥的方法,值得收藏!

发布日期:2020-09-01    点击:

秋天天气燥热,人们容易出现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敏感、大便不畅等症状。那么,该如何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呢?该如何防秋燥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巧喝茶解秋燥

以茶饮缓解较轻的不适症状或求养生之效,古已有之,缓解秋燥亦是可行。

任何茶饮都有限制,如“咽干咳嗽患者宜饮决明子茶”,以决明子甘苦微寒,合菊花、枸杞可起到散风热、清肝火、平肝阳的作用,但同样因其药性苦寒,故气虚大便溏薄者需慎用;又如“肝火旺盛者宜饮玫瑰普洱茶”,取其疏肝行气解郁之功,但玫瑰性温,若患者已有热像,反而易助燥伤津;且普洱的选择亦需考量,熟普较温和,生普易伤胃,选择需谨慎。罗医生提醒,症轻者,茶饮可缓,若茶饮无效,仍需就医。

此外,若不喜茶饮者,也可通过补充白开水缓解秋燥。针对秋燥的常见症状,喝水肯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很多时候,有可能会发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血糖无忧的前提下,适当添加甘润的蜂蜜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具有益气润肺的作用。或煮梨水,亦为可行,但同样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食用,且梨性寒,脾胃虚弱者应慎服。

5个妙招防秋燥

1.皮肤干燥要保湿: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的事情就是补水,每天多喝水,也可以多喝一一些缓解秋燥的汤水;然后手提包里带上一瓶保湿的喷雾,时常喷一喷皮肤,保持湿润。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皮肤的水分丢失。

2.调畅情志精神好:进入秋天,人们目睹凄风冷雨、花草枯萎、秋叶飘零、万物萧条的景象,心中常会涌起悲秋、凄凉之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易产生抑郁情绪。可谓是“多事之秋”,悲秋可损伤肺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注重调摄精神为秋季养生之要务。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要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情志平和,避免或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其次要尽量多晒太阳,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处于低沉状态。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

3.滋阴润肺调饮食:秋天气候干燥,除了可导致外部的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口干舌燥,还容易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还可出现大便燥结。为防止秋燥,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像鸭肉、海参等食品为此时润燥佳品,鸡肉、猪肉、牛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

同时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量,热量摄入大大增加,人体内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如燕麦、扁豆、胡萝卜、番茄、黄瓜等。其次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兰花、藕、银耳、梨、芝麻等。

4.劳逸适度解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民间还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当时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其次,尽可能保持夜间充足的睡眠,并且要坚持午睡。做到劳逸结合,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秋乏。

5.秋冻也要避风寒:“秋冻”是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一定要做到“秋冻”有节。立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南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但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引发感冒等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地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四个小方防秋燥

百合洋参银耳羹 养阴补气

取百合30克、西洋参片 3~5克、天冬10克、银耳20克。先将百合、银耳洗净以温水浸泡30分钟,加适量清水,慢熬至银耳烂熟时,加西洋参片、天冬再煮10分钟,放白糖,用莲藕粉勾芡即成。分2~3次吃完,每日一剂,连吃7~10天。

方中,百合味甘性寒,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能够增强呼吸道排泄功能,增加肺灌流量和抗组织胺,从而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寒,能补气养阴、宁神益智、清火生津。《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天冬味甘,性寒,能生津润肺、清心除烦,可治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银耳养阴润肺止咳,为药食兼用补虚佳品。藕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生津安神之功效。

该方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对久咳痰少、痰中带血、舌燥咽干、手足心热、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感冒、痰涎过多及水肿病人不宜食用。

白果荸荠汤可润肺止咳

准备白果8克、银耳15克、荸荠8个、冰糖适量。将白果去壳,银耳泡发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煮。待银耳、白果烂熟时加荸荠、冰糖,再煮3分钟即可食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5~7天。

方中,白果又名银杏,味甘苦,性平,归肺经,具有温肺益气、定喘止咳的功效,寒咳、热咳均可服用。《本草纲目》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咳喘,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银耳味甘,性平,归肺、脾经,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虚损,主治肺阴虚咽干、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荸荠又名马蹄,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化痰、生津润燥、通淋利尿。英国科学家曾经对荸荠有过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荸荠英”的成分,有抑菌、降低血压、防治癌症的作用。冰糖有润肺、养肺的功能。诸药合用,有温肺益气、清热化痰、生津润燥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肺心病、肺结核病人及癌症患者康复期食用。另外,阴虚发热、阴虚火旺、干咳少痰者,也可选用本方治疗。

芦根麦冬饮 清热生津

取鲜芦根30克(或干品15克)、麦冬15克,切碎,加水煎服,每日3次。也可直接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0分钟后代茶饮。

方中,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善治各类热盛伤阴、咽喉干痛、肺热咳嗽、热淋涩痛之症,对口腔炎、牙周炎有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芦根含有薏苡素、蛋白质、天门冬酰胺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脂肪代谢、保护肝肾的作用。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治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咽喉不利及心烦失眠,并能护养胃阴,生津润肠。两者合用,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方适用于秋季燥热上火所致的口干舌燥、心烦不眠、尿黄便秘、胃热呕吐、咽喉干痛、牙龈出血等症。糖尿病咽干烦渴,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干咳无痰时,选服本方也有一定效果。虚寒腹泻及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太子参百合煲肉 润肺养胃

太子参60克、百合30克、罗汉果半个、瘦猪肉500克。上药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约2小时,肉熟烂后适量加盐,喝汤吃肉。

方中,太子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健脾养胃、润肺补气生津的功效。《本草再新》记载,太子参“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能刺激淋巴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还可以用于心力衰竭、老年性贫血、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治疗。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罗汉果味甘酸,性凉,有清热凉血、润肺止咳及润肠通便的功效,在治疗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便秘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素有“神仙果”的美誉。猪肉补脾气、益肠胃、润肌肤。诸药合用,可益气生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慢性咽喉炎、贫血、失眠、干眼症、便秘等患者服用本方,可收获一定效果。对气虚肺燥引起的咳喘气短、口干渴饮等症也有一定疗效。要注意的是,感冒、痰多或体质偏寒者不宜服用。

三叶三果汤缓解秋燥

取龙脷叶、桑叶、枇杷叶各30克,秋梨2只,无花果60克,罗汉果15克,瘦猪肉250克。食材洗净,秋梨、猪肉切大块,全部材料放入砂锅,加清水2升、白酒少许,大火煮沸,转小火熬一小时即可。

本方取善于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龙脷叶、桑叶与枇杷叶,配伍长于清肺化痰、生津止渴的秋梨,能清热生津、健脾开胃的无花果及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罗汉果,再搭配补肾滋阴、养血润燥、益气的瘦猪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效果佳。此药膳方既适宜一般人群日常饮用,又可辅助治疗感受燥邪、肺热燥咳、口干燥渴、咽喉干痛、肠热便秘及肝热目赤、头晕头痛等症状。

Copyright © 青海师范大学新型肺炎防控专题网站

青海师范大学宣传部负责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