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盛产无纺布,湖北仙桃市享有“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美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成员之一,仙桃疫情防控面向两个“战场”,经受双重考验:除了正面抗击疫情,还得组织复工复产、开足马力供应医用物资。
2月9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仙桃实地探访,一下高速便直奔彭场镇的裕民防护用品公司。戴上帽子,穿上防护服,双手酒精消毒,做好层层防护措施后,再往里走。车间门口一位只露出眼睛的工作人员站得笔挺。
推开车间大门,眼前蓝、白、红三色分明:工人穿着蓝色防护服,戴着口罩,紧张干活;一件件白色衣服堆积成山,正是当下最紧缺的医用防护服;墙上挂着的“全力以赴保生产”红色横幅特别醒目。
“这是大年三十那天临时改造的一个车间。”公司总经理孙爱民解释,裕民为深圳稳健医疗用品公司做代工,从这里出去的衣服只是半成品,送至稳健湖北崇阳的代工厂经过消毒等流程,最终投放市场。
就在8日深夜,仙桃这座小城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达到3万件,终于兑现了向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仙桃几乎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驻守裕民公司的彭场镇党委书记胡常伟说。
这个“军令状”,分量到底有多重?
仙桃市虽然盛产无纺布,但能够全流程生产医用防护服的厂家很少,有的企业只能提供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当下全国特别是武汉缺口那么大,省政府下达命令后,仙桃市委书记周志红话语坚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疫情面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使命和担当。”
质检员姜爱平告诉我们,医用防护服生产标准极其严格,尤其是衣服布料之间的缝隙,必须通过贴条,才能保证严实,起到防护作用。姜爱平特意把记者拉到一个工位前,解释什么是贴条。铺开,抻平,放置在机器探头下,再一拉,从探头牵出来的蓝色布条就贴上了白色衣服。
“看上去简单,熟练的贴条工可不好找。”站在一旁的孙爱民说,“赶上春节当口,招工难,招贴条工更难。”
胡常伟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全市医用防护服的主要产能在彭场镇,寻找贴条工的重担就落在了镇上。
大年三十那天,生产医用防护服的号角吹响,全市全面摸底排查,熟练的贴条工只有70人,贴条机器只有40台。一名熟练的贴条工一天满负荷工作,最多完成200件。这和日产3万件的目标相比,差距太大!
胡常伟没有选择,只有硬着头皮上。从设备厂家打听,哪些地方买了设备,顺藤摸瓜去找哪里有熟练贴条工,打电话邀请,开出三倍工资,派出专车去外省接。最终从湖南、江西、河南等地陆续接来150多人,同时组织培训本地200多名新员工。贴条机不够,通过多方努力,从广东江门等地迅速采购了190多台。
在车间,记者和一位来自江西的贴条工聊天。大年初一那天,他坐车到湖南岳阳,镇里派车专门接过来当天就上班了。刚开始,贴条工每天天亮上班,一口气干到深夜,整个车间都是开足马力加速生产。
为增加产能,仙桃全城动员,科学调度,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并对定点企业实行“六统一”:统一调剂采购设备、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员工防护食宿、统一检疫检测、统一装箱运输、统一拨付资金。同时组建工作专班,分别驻厂组织生产。副市长颜志超告诉记者,市里目前已组织10家企业,其中一家供应原材料,另外9家制成半成品,全部交付稳健公司。
一件医用防护服,就是医护人员的“战袍”,从布料变为成衣装箱出厂,制作工序多达近20道。每一关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成了废品。稳健公司为此派出了20多名质检员,“针眼大的缝都不行!”质检员冯丹睁大眼睛仔细地手检着每一件医用防护服。质检员通常不敢多喝水,生怕跑厕所浪费时间。
透过一组数据,能够看出仙桃人的担当和付出:除夕组织复工,正月初五生产7000件,正月初十达到1.5万件,元宵节,日产量突破3万件。
1月29日,有一家企业生产了1.1万件防护服,其中将近4000件不符合要求。第二天,他们重整旗鼓,改进流程,组织工人继续生产。
日产量达到3万件后,周志红还是有些焦虑:“稳住产量还要克服许多困难。”
从外省采购原材料,车辆通行不畅,是眼下的大难题。“想想重症病房里拼命的医生护士,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多给他们披上‘战袍’,才能尽快战胜疫情!”周志红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