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文学院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9-26 [来源]:青海师大人文学院 [浏览次数]:

)文艺学专业

左克厚    教授
   左克厚,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教授,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师范大学教学名师,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

 

雒海宁   教授

雒海宁,男,汉族,甘肃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1965年7月出生,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承担本科生《文学概论》、《美学》、《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全校公选《美学与美育》,中文系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文学理论专题》、《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陆续在《甘肃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中国美学》丛书,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参加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一项

 

鲍鹏山    教授

鲍鹏山,1963年3月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有《寂寞圣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等十多部专著,论文多篇,并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和《新说水浒》,近年在全国各地讲学。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李春玲   教授

  李春玲,教授,文学硕士,中国语言学会会员,省级骨干教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文字学。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汉字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教材、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马梦玲  教授

马梦玲,女,青海人。1992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教授,省级骨干教师。

自毕业至今,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三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国际音标与方言调查》、《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名篇导读》等课程。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桑本太   教授

桑本太教授,男,1962年8月生。198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获藏族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人类学访问学者,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担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文系教授,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化通论》、《文学语言类型与写作》、《藏传梵文语法文献研究等专著7部。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梵文蓝扎体语法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藏文计算机键盘输入法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藏族文化通论》,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四)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赖振寅   教授

赖振寅,男,1964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教授、硕导。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骨干教师。学术兼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艺理论及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自1999年以来,在中文专业国家级核心期刊《红楼梦学刊》连续发表论文六篇,这些文章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目前,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已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方向,并已基本具备了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五年来,共发表文艺学、红学方面的论文约15篇,2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过“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校级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安海民   教授

安海民,男,1964年10月生。1987年西北师范大学毕业;1990年青海民族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为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编辑室副主任,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试论汉魏乐府诗之艳、曲、乱》等6篇曾被其它刊物转载,出版专著《老子聿新》(获青海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望月斋文墨》二部,参编《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甘肃古代诗词文鉴赏辞典》、《同义词、反义词大全》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现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化精神等的研究。

 

甘生统   教授

甘生统,男,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员,青海省地方志办公室志书评审验收专家,2013年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学者名录,2016年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名录。近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求是学刊》《江海学刊》《红楼梦学刊》《文汇报》《北方论丛》《文艺评论》《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皎然诗学渊源考论》《中国传统修身经典选读》《温文尔雅》等著作六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李玲珑  教授

李玲珑,青海湟中人,1986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词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等课程。现任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曾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科研奖。论著:主编《中国戏剧》。参编《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鉴赏》、《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等著作。在《艺术百家》、《中华戏曲》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青海师范大学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纳秀艳  教授

纳秀艳,女,土族,青海湟中人,九三学社成员,文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在核心刊物及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数十篇,出版《王夫之诗经学研究》一部;主编《国文经典读本》教材一部:独撰省情读本《可爱的青海》一部;译著、合著著作三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青海省第十二次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一项;多次获得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刘晓林  教授

刘晓林教授,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8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及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同时,致力于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出版有《青海新文学史论》、《寻找意义》等学术专著,参与主编教材《国文经典读本》,曾出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多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及青海省文艺批评奖。

 

                      沐金华  教授

沐金华,男,江苏海安人,教授,文学博士。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任教于盐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92年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98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高校教师进修班学习,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至今任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先后从事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积极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任盐城师范学院蔡文甫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先后在《小说评论》、《求索》、《当代文坛》、《社会科学》、《学术探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温潘亚 教授

温潘亚,男,1964年生,江苏响水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盐城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职。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理论、港台文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中国现当代研究、文学史理论研究等诸多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第4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九五”、“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两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规训与突破”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50-1962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研究”等科研课题。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8部,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其中《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文学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先后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盐城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清华大学学报》等国家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复印。

                                        杨柳  教授

杨柳 ,汉族,1969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参与完成省级课题两项,出版《文学鉴赏》等著作,在《浙江学刊》《青海民族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等CSSCI刊及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陈义海  教授

陈义海,男,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比较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协理事。曾在英国沃里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在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等方面成绩突出。近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成果较多,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9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同时,作为双语诗人,在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其英文诗歌集Song of Simone and Seven Songs曾在英国出版。先后主持4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主要著(译)作有:《明清之际:异质文化交流的一种范式》、《傲慢与偏见》、《鲁滨逊飘流记》、《苔丝》、《被翻译了的意象》、《在牛津大学听讲座》、《狄奥尼索斯在中国》、《迷失英伦》等。

 

范景兰  教授

范景兰,女,1964年生,青海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硕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外国文学》、《中西方文学比较》、《诺贝尔文学导读》、《比较文学原理》、《西方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在《国外文学》、《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4部,主持并完成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获得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论文二等奖、青海省“小岛奖励金”、青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奖励。目前主要从事区域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史专门史专业

杜常顺  教授

杜常顺,男,教授, 1963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现为青海师大人文学院院长、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文化。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国藏学》、《文史知识》、《暨南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编学术著作《青海通史》。近两年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

魏道明  教授

魏道明,男,1963年生,河南省遂平县人。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青海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系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带头人。学术专长为中国法制史、隋唐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 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2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现正主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研究》的研究工作。

                      丁柏峰  教授

丁柏峰,男 ,汉族, 天津蓟县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4年被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骨干教师。承担“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国家级课题),“近代青藏关系研究”(国家级课题),“青海民俗文化与旅游”(省级课题)等多项课题,参与“明清民国时期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发展”(国家级课题),“昆仑文化研究”(省级课题)等课题。已出版《青海古代游牧社会历史演进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族》《青海山川》、《融痕—滇西北汉藏文化边缘地带奔子栏村落民族志》、《中国夏都——西宁》等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八)中国古代史专业

 李健胜  教授

李健胜,男,1975年8月生,青海省贵南县人。历史学博士,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昆仑英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文本与政治变迁——思想文化史视域中的秦汉君主专制及其建构》(《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出版专著《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2006年)、《子思研究》(2009年)、《清代—民国西宁社会生活史》(2012年)、《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2012年)、《<论语>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2013年)、《早期羌史研究》(2014年)、《国家、移民与地方社会:河湟汉族研究》(2015)、《刻写青海道》(2017)8部,参著4部,其中《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一书获青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本与政治变迁》一文获青海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早期羌史研究》一书获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子课题“儒学与藏族、羌族、蒙古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

 

董倩   教授

董倩,女,汉族,1963年7月生,历史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历年来在《新华文摘》、《明史研究》、《探索与争鸣》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各一项。主要从事明清史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

 

                                                                                           (九)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戴 燕  教授

戴燕,历史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历史与宗教文化。参撰《心理魔镜——透视人类发展的文化视点》,主编《河湟区域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变迁》等学术著作;在《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山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民族报-理论版》摘编和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1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与兰州大学举办的 “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的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会议交流。2013-2014年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人文与宗教研究中心访学。

 

赵春娥  教授

赵春娥,女,甘肃省文县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区域文化史,先后在《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1项,论文类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优秀奖1次,校级教学比赛第二名2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九)课程与教学论

铁生兰  教授

铁生兰,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青海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长期承担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国培、省培专家和主讲教师。多次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命题工作。曾荣获“明德教师奖”“青海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全国第三届、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省级优秀顶岗支教实习驻县教师”等奖项。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多次在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地区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学术著作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参与其他科研项目5项。

  

乔晖   副教授

乔晖,女,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教科书变革对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EHA090383)等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重点课题6项;参加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7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及其以上期刊。有9篇文章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国外母语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成果连获盐城市哲社成果一、二等奖3项。参与编写高校师范专业教材《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副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等3本。多次作为主讲教师参加省组织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活动。2011年7月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史成明   教授

   史成明,男,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兼职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盐城市有效教学改革首席专家,盐城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中国语文学习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语文学习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农村教育。主要承担的课题: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4项。共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论著获2008年和2010年盐城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奖。